计算机世界以二进制为运算核心,位(bit)是最基础单位,代表0或1的电信号状态。8个连续位组成字节(Byte),这是存储字符、指令的最小可寻址单元,如ASCII码字符占1字节,Unicode字符常占2或4字节。
1KB(千字节)= 1024Byte(注:存储领域遵循2¹⁰进制,网络传输偶用10³进制,需场景区分),1MB(兆字节)= 1024KB,1GB(吉字节)= 1024MB,1TB(太字节)= 1024GB。
数据规模飙升催生更大单位:1PB(拍字节)= 1024TB,1EB(艾字节)= 1024PB,1ZB(泽字节)= 1024EB,1YB(尧字节)= 1024ZB。这些单位支撑着大数据、云计算场景的容量描述。
排序链为:bit → Byte → KB → MB → GB → TB → PB → EB → ZB → YB,每级以2¹⁰(1024)进位。此规则源于二进制运算的硬件架构——内存、硬盘等存储设备物理寻址依赖2的幂次,而网络带宽、数据速率场景中,1KB偶指1000Byte(十进制进位),需根据语境判断。
购买硬盘时,厂商常以1GB=1000MB标注容量,系统却按1024换算,导致“标称1TB硬盘实际可用约931GB”。理解二进制与十进制的定义分歧,是解读存储容量的关键。
网络速度(如100Mbps网卡)中,1Mbps=1000000bit/s,换算为Byte需÷8(1字节=8位),且传输中单位进位取十进制,与存储的二进制体系形成场景化区分。
从早期KB级软盘,到如今YB级数据中心,单位排序的拓展映射着摩尔定律驱动的存储技术突破。理解这一体系,是解析计算机存储、运算、传输能力的底层钥匙,无论开发、运维还是硬件选购,都需精准锚定单位逻辑。